李政道,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意大利国家科学院院士。1926年11月24日生于中国上海市,祖籍江苏苏州,1943至1945年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李政道和朱光亚结伴赴美,四年后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
李政道长期从事物理学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论、原子核理论和统计物理等领域做出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1954年,提出“李模型”,对探讨量子场论基本问题起到重要作用。1956年,与杨振宁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翌年经实验验证后,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因斯坦科学奖,首开华裔科学家获诺贝尔科学奖之先河。
上世纪60年代以来,李政道在正反粒子变换和空间反射联合变换下不守恒问题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70年代以来,在建立与发展孤立子的量子理论、提出反常核态的概念、建立与发展随机格点规范理论、把时间作为分立动力学变量并进而建立分立动力学理论等方面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发表了大量科学论文,著有《场论和粒子物理学》等科学专著。
多年来,李政道始终心系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自1972年起,他多次回国讲学、建言献策。改革开放后更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进步,为中国科学教育战略布局、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1979年起,李政道发起并参与组织实施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选拔推荐915人赴美深造,造就了一批领军学者和社会栋梁,创设了我国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1985年,李政道倡导建立博士后制度,推动成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1998年,他发起设立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培育我国基础科学后备军数千人,成为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他曾说:“光依靠出国留学不是长久之计,最后一定是要在中国培养年轻的科学家,在中国做出成绩来!” 他的一生,为中国科技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2年,厦门大学敦聘李政道为名誉教授。